網上文章推薦
原創 百家雜評 2025年2月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ySp-i7H0zJ9ahblZ0dSkOQ
1908年,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正式聲明,將美國所得“庚子賠款”的半數退還給中國,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。
1909年,清朝設立“遊美學務處”,附設“遊美肄業館”,專辦派遣學生赴美留學一切事宜。建校之初,以外籍教師為主,課程、教材、教學法等仿照美國。
1911年,遊美肄業館改名為“清華學堂”,後來又改名為“清華學校”,1925年改名為“清華大學”,同時改變辦學初衷,即“純以在國內造就今日需用之人材為目的,不為出洋遊學之預備”。
2002年,美國總統宣稱“清華大學是美國政府援建的,目的是推進兩國的關係”!那麼,美國為何退還一半庚子賠款,清華大學真的是美國“援建”的嗎,背後目的到底何在?
美國虛報十倍損失
1901年,八國聯軍侵華之後,清朝與之談判,最終達成辛丑合約,賠款4.5億兩白銀,相當於每個中國人賠一兩,按4%的年息,分39年還清,本息將近十億兩白銀。其中,美國分配比例為7.32%,合計2444萬美元。
問題是,當年2444萬美元可是一筆超級鉅款,美國損失真有如此之大?當然不是,實質是美國虛報了至少十倍損失!
1904年,中國駐美公使梁誠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,爭論該用黃金還是白銀支付賠款時,捕捉到海約翰無意中的“庚子賠案實屬過多”這句話,發現美國“浮報冒報”了損失。於是,梁誠改變談判策略,不再與海約翰爭論,而是要“乘其一隙之明,籍歸已失之利”。
同時,梁誠還在美國查閱各種檔案資料,證實義和團運動中美國損失與事實有很大出入,中國實際應賠付給美國的只有200多萬美元,即美國至少虛報了十倍損失。
經過梁誠四處遊說和不懈努力,美國政府在多方壓力之下準備退還賠款,不過只有賠款的一半。但到嘴的鴨子怎能讓它飛了呢,美國不甘心失去這筆錢的掌控,梁誠也發現了這一點,兼之梁誠知道留學對國家的重要性,於是提出用這筆錢“辦學堂、派遣留學生”,錢還是花在美國。
1905年,中美雙方很快達成協定,從賠款退還之年起,前四年中國每年將派送100名學生,到第四年時,中國將有400名學生赴美留學,從第五年起,直至賠款完畢之年,每年至少會派送50名學生。
美國策劃文化入侵
文章開頭就說了,1908年美國才正式同意退還一半賠款,1909年設立“遊美肄業館”,1909—1911年共180名學生赴美留學,顯然不符合1905年的中美契約。那麼,原因何在?
原因很簡單,美國不願失去這筆錢,或者說失去這筆錢的掌控,於是藉口中國抵制美貨(因為美國再度爆發排華運動而導致的)等,一直拖延討論退賠問題。
但在此過程中,美國各界人士獻計獻策,提出了“文化洗腦”計畫,其中主要是以下兩個人:
首先,美國伊利諾大學校長詹姆士向羅斯福總統建議:“我們現在一定能夠使用最圓滿和巧妙的方式,控制中國的發展——這就是說,使用那從知識上與精神上支配中國領袖(還可以是各行各業的領袖)的方式。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,比追隨軍旗更可靠。”
其次,美國傳教士明恩溥也向羅斯福建議:退還部分賠款,在中國開辦專門學校。1907年,明恩溥發表《今日的中國和美國》一書,在書中指出:應多讓一些中國知識份子去美國留學。
相比詹姆士,明恩溥說的要隱晦一些,但目的都是一樣,就是借此在中國培養更多親美人士,以此來“支配”中國。於是,才有1908年美國正式宣佈退還半數賠款,否則美國大概是不太可能退還的。
當然,回顧歷史可知,當時美國這一招效果顯著,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親美者數不勝數。若非新中國成立,後果可能真的不堪設想。
最後,關於本文話題,還有三點值得一談:
首先,義和團運動後,西方國家發現無法直接瓜分中國,於是改變策略,變成尋找代理人、間接統治。在這種情況下,美國採用教育培養親美者的辦法,無疑非常有效,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,所以後來英法日都有這樣的計畫。
其次,美國沒有付出一分錢,全是虛報的本應歸還的錢,但最終卻用中國人的錢,培養一些親美者,美國人的精明不得不讓佩服。當然,美國這是陽謀,因為當時中國的確需要向西方學習先進知識,而在此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親美者,沒有辦法!
第三,美國吸收留學生、以“從知識上與精神上支配某國領袖”的方法,之後越玩越溜,歷史上還有危害甚大的“芝加哥男孩”,現實中如今很多親美國家的領導人,往往有留學美國的經歷。因此,對於中國來說,這一點不能不有所警惕,當然這不是說留學美國就一定會親美。
管理署
一言以蔽之,管理就是化繁為簡,系統經營,講究效率,績效次之。管理署收集各種社會訊息供參考,一起改善管理效率和效績。
上載日期:2025.3.25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有得揀活動平台立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