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誌

貝萊德BLACKROCK 是怎麼操控全球經濟的?

貝萊德BLACKROCK 是怎麼操控全球經濟的?

 

網上文章推薦

原創 不嚴肅問題研究室 2025年3月
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xfmlPLfAUHxzHgNANuCQeA

 

說到貝萊德(BlackRock),很多人可能會一臉懵逼,這家公司不如蘋果、穀歌出名,老闆也不像馬斯克那樣自帶話題、吸引流量。

 

但這家財團掌控著全球11萬億美元的資產,投資覆蓋所有關鍵領域,你能叫得出名字的公司企業,幾乎都有貝萊德的影子。

 

更誇張的是,每次全球經濟出現問題,別人都在跑路,貝萊德卻瘋狂掃貨,不是抄底股市,就是收購能源礦產。

 

最近一次操作,是它一口氣花了227億美元,打包收購了李嘉誠的全球港口業務,裡面還包括了全球最重要的航運節點——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。

 

李嘉誠賣得堅決,貝萊德買得豪爽,這波交易背後的算計,當然也不只是賺錢那麼簡單。

 

所以大家都有個疑問,為啥貝萊德每次都能精准踩中全球經濟危機的節奏?為什麼這個幕後金融大佬,總能收割所有人的韭菜?

 

其實貝萊德一開始也沒這麼神秘,更談不上怎麼厲害。

 

它在1988年成立的時候只有8個人,老闆兼員工拉裡.芬克原本也只是華爾街債券經理,創業初期甚至連個像樣的辦公室都租不起。

 

但混亂是階梯,上世紀90年代,美國爆發了一場儲貸危機,簡單解釋,就是美國房價崩盤,房貸成了壞賬,超千家小銀行們虧到破產,然後又傳導到整個金融系統,幾乎掀翻了半個華爾街。

 

各大銀行一團亂麻,美國政府也只能出來兜底,但尷尬就尷尬在,政府需要處理的不良資產太多,誰也搞不明白這些債券到底還值多少錢,哪些應該搶救一下,哪些應該破產清盤?

 

也就是在這個關鍵節點,貝萊德帶著自研的阿拉丁系統精准入場,迅速估算出了這些垃圾資產的真實價值,並幫銀行和政府理清了債務難題。

 

儲貸危機之後,美國政府深刻的意識到,搞金融最怕的不是虧欠,而是沒人能搞清楚這些爛帳到底還值多少錢。

 

而貝萊德抓住了行業痛點、一戰破圈,迅速在華爾街打開了局面。

 

這是貝萊德的第一桶金,並且深刻體會到了“風浪越大魚越貴”的投資道理,也正是靠著危機中的精准佈局,貝萊德從此走上了制霸全球的金融道路。

 

2008年的次貸危機是貝萊德的命運轉折。

 

當時由於雷曼兄弟破產,華爾街倒下了一大批銀行,美國政府看著上萬億的有毒資產,再次陷入到先救誰、後救誰的選擇性障礙。

 

關鍵時刻,又是貝萊德出手,迅速搞定了資產定價問題,還順勢拿下了美國政府幾千億美元的不良資產管理業務。

 

也就是從那時起,美國政府與貝萊德深度綁定,不僅讓它管理大量的政府資產,還允許它優先參與每一次的政府救市行動。

 

所以你看,每次危機爆發,韭菜們都是慌得一批,只有貝萊德能精准抄底,它們手握巨量資金和美國政府統一行動,一次次上演神級反轉。

 

這麼說吧,普通機構看到的是危機,貝萊德財團看到的是提款機,它和美國政府的這種白手套關係才是最核心賺錢邏輯。

 

比如2020年疫情的時候,股市暴跌,機構割肉,但貝萊德卻掐著碼錶入場,一口氣拿出5000億美元抄底。

 

隨後美聯儲就啟動了無限量QE放水模式,市場到處是錢,股市、債市也迅速回暖,短短幾個月的時間,就讓貝萊德輕鬆賺到了上千億美元。

 

俄烏戰爭也是類似劇本,開戰前貝萊德提前買入大量能源資產,戰爭爆發後能源價格飆升,貝萊德躺賺第一波紅利。

 

到了2023年,澤連斯基又與貝萊德簽署協定,成立烏克蘭發展基金,說是要協調烏克蘭的重建投資,實際是接管烏克蘭的國有資產。

 

最近的一次操作,是用227億美元收購李嘉誠手裡的港口,明面上是生意,但背後卻是複雜的地緣政治博弈。

 

要知道,巴拿馬運河不僅是全球重要的航運節點,還是美國軍艦從東到西的必經之路,誰控制了兩端港口,誰也就控制了巴拿馬運河的命門。

 

所以川總一回來就向巴拿馬政府施壓,要求拿回運河的經營權,搞的巴拿馬總統非常緊張。而如今貝萊德出面接手,不僅給了雙方臺階,還配合著完成了川總的戰略意圖——重新掌控全球航運通道,把東大從美國人的後院擠出來。

 

其實說到底,貝萊德能玩危機套利,並不是錢多運氣好還疊加了什麼市場神秘力量,它和美國政府深度捆綁,提前拿到了別人不可能拿到的資訊優勢。

全球危機越深,貝萊德的獲利盤也就越大。

 

另外,金融市場的本質,是靠資訊差賺錢。而貝萊德的手裡還有一套全球金融雷達,也就是前面說的挽救美國政府于水火的阿拉丁系統。

 

大家可別小瞧這個系統軟體,它能即時追蹤全球幾百萬條經濟資料,不管是股市波動、債券風險、地緣政治局勢,甚至連氣候變化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,都在它的監控範圍。

當普通人還在糾結俄烏戰爭會不會爆發時,阿拉丁已經在戰前幾個月分析出了開戰會導致那些資產瘋狂上漲,並建議貝萊德提前佈局。

 

這種資訊領先優勢直接轉化成了市場先發優勢,再加上政府內部的資訊共用,貝萊德已經超出普通機構好幾個數量級。

 

但最讓人細思極恐的是,阿拉丁不僅僅是貝萊德在用,美聯儲、歐洲央行、全球各大養老基金,甚至某些主權財富金也都在用。

 

根據不完全的資料統計,阿拉丁系統管理的資產超過了20萬億美元。這也就意味著,幾乎整個華爾街和全球央行,都在或多或少地依靠貝萊德這個系統做決策。

 

如果預測準確,那貝萊德吃肉別人喝湯,市場會在波動中造福一小票選手;但這套玩法的風險就在於,一旦系統錯判或者貝萊德留了一手,那全球金融市場就會跟著翻車,幾乎沒有搶救的可能。

 

貝萊德越是成功,全球的金融風險也就越大。

 

貝萊德管理的11萬億美元資產,已經超過了德國和法國兩大經濟體的總和,放眼全球,能操控這麼大體量資金的,也只有大國央行。

 

而貝萊德即不是政府也不是央行,純純的私人金融機構,投資包括股票、債券、房地產,能源、基建,甚至全球的港口碼頭,幾乎覆蓋了全球所有關鍵領域。

 

貝萊德的規模越大,對市場的控制力也就越強。

 

但歷史上所有的金融神話, 都逃不過泡沫破裂的一天。任何一家過度強大的公司,最終都可能變成下一次危機的導火索。

 

貝萊德現在玩的不是割韭菜,而是把整個市場都變成了自己的韭菜地。一旦玩脫,那全世界都得替它買單。

 

管理署

一言以蔽之,管理就是化繁為簡,系統經營,講究效率,績效次之。管理署收集各種社會訊息供參考,一起改善管理效率和效績。

 

上載日期:2025.3.25

 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有得揀活動平台立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