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誌

中美關稅戰的底層邏輯

中美關稅戰的底層邏輯

 

網上文章推薦(文章內容可能有爭議)

原創  羅文益  2025年4月
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H8iPgAPjpRnoc7swJqxTmg

 

中國歷史上有一種迴圈,簡單來說就是:地方豪強崛起,流民食不果腹,中央對各地的控制大幅減弱,最後農民起義紛起,改朝換代。

 

這裡面的底層邏輯是什麼?表面看是個組織管理的問題,比如明朝建立初期,官員還比較廉潔,反腐的力度也大,朱元璋對貪官剝皮實草,震懾一時,但是到了明朝的中後期,上下貪腐已是日常,皇上沒錢,百姓沒錢,豪強和官僚各個身寬體胖,滿腦肥腸。

 

但這還不夠底層,真正的底層邏輯是財政——地方豪強和官僚兼併了大量土地,這些土地借著各種名義“免稅”、“低稅”(比如有功的、有德的、有關係的,名目繁多,豪強們掛這些名頭,就可以免稅、低稅),最後呢,中央根本收不上稅、沒錢打仗,百姓也怨聲載道。

 

還是拿明朝來說,崇禎的時候,明朝並不窮,但末代皇帝崇禎窮的要死,下詔求全國各地有錢人、大官豪強們捐點錢作軍費,喊了半天隻募捐到20萬兩白銀。

 

所以,明朝的危機,底層看,是一場財政危機、稅收危機——說白了,就是豪強們逃稅了,中央的稅收汲取能力大為下降。

 

當然,你看到這裡,會覺得我說的是咱的歷史,自然是在說中國,其實,這是在說美國。

 

美國現在,也遇到了和明朝一樣的財政危機,那就是稅收汲取能力大為下降,美債一年比一年高,都快炸了,其主要原因,也是有“豪強”逃稅,收不上來稅。

 

那美國的“豪強”是誰呢?很簡單,是跨國公司,它們逃稅太厲害了。

 

咱不說具體公司名字了,免得被告,但是它們的操作都是一樣的:把品牌公司(母公司)和生產公司(子公司)給分開到各國,然後子公司搞生產,並向母公司購買服務——這些服務的價格非常昂貴,子公司買了之後甚至處於虧損狀態。

 

如此一來,實際搞生產的子公司既然處於虧損,那麼要交的稅就很少,甚至免稅;母公司呢?它收入確實高,但是它落地在愛爾蘭、百慕大、xx群島,這些地方的稅特別低,專門就是為了這些跨國公司逃稅服務的。

 

美國的跨國公司、大富豪逃稅特別嚴重。之前美國某富豪不是說了嗎,他算了下自己要交的稅,還沒自己的清潔工多,感覺有點羞愧,可謂不要臉至極。

 

再比如亞馬遜,根據2021年的資料,淨利潤超過了130億美元,但它交的聯邦所得稅不過1.3億美元,甚至還通過“退稅”,讓稅率達到了負值,也就是逃了稅還不算完,還得讓美國老百姓來補貼它!

 

所以,特朗普掀起關稅大戰,底層邏輯,就是重振財政,提高美國政府的稅收汲取能力。

 

怎麼提高呢?第一個,是把搞品牌的母公司,和搞生產的子公司給全弄回到美國,這樣跨國企業就沒法通過跨國手段避稅。

 

第二個,就算這些跨國企業不願意回來,那麼通過高關稅,也得從這些掛著美國名的跨國企業上扒下一層皮。

 

實際上,為了吸引美國跨國企業回來,特朗普還拿出了共和黨的經典操作:減稅。也就是告訴這些跨國企業,你們回來,我可以給你很低的稅,但是你必須回到咱美利堅交稅,這就是財政意義上的“製造業回流”。

 

這個手段其實有點簡單粗暴,跟拜登的解決方案截然不同。

 

拜登的方案是:美歐聯合起來,在全球的範圍內聯合打擊跨國集團逃稅,也就是“關稅聯盟”,比如把愛爾蘭拉過來,協商大家共同接受跨國企業最低稅率為15%。

 

可惜,拜登的事兒還沒辦完,特朗普上臺了,直接單邊主義關稅戰。

 

根據特朗普和他的經濟團隊的演算法,提高關稅、以低稅吸引跨國公司回國,這個收益,可以彌補關稅帶來的通脹損失——說實話我也沒看懂這到底能不能彌補,因為確實是比較新的理論。

 

然後我們再看中國,為啥美國搞了高關稅之後,我們也對(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)對等再加收34%的高關稅呢?

 

表面上看,這是咱們要重拳出擊,打擊美帝的囂張氣焰,這是大家都喜聞樂見的。現在很多分析也都在強調對等關稅伴隨的一些強硬措施,比如管制稀土出口、把美國的一些關鍵企業列入管制清單、打擊“杜邦”這樣的支持特朗普的企業等……

 

但其實吧,美國在算帳,中國也在算帳。

 

怎麼算帳呢?我們看中美的貿易結構,根據花旗銀行的資料,2024年,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為4900億美元,大約是美國對中國出口的2倍(其實是3倍),為啥有這個差額?其實還是逃稅,有些美國公司,不在美國,但也在中國賣東西(主要是賣服務)——這些公司,就是美國的跨國集團公司。

 

中國對美出口5246億美元,主要是實物工業品,比如衣服、玩具、電子設備等等。

再看美國的總出口,根據《經濟學人》的資料,美國2024年主要的出口是服務,總額約1.1萬億美元,“幾乎是其他任何國家的2倍”,啥服務呢?金融、雲計算,我們都知道美國文化產品厲害,但其實在出口裡面不算啥。

 

總結就是:

1.美國出口服務,中國出口實物;

2.美國正式貿易出口給中國的服務,可能只占1/3,剩下的2/3都是逃稅的跨國集團賣給中國的。

 

當然,不是說中國不出口服務,其實也出口,根據官方資料,2024中國服務出口3.17萬億人民幣,也就是約0.45萬億美元,是美國正式服務出口的約1/3;同時進口服務4.35萬億人民幣。

 

說了這麼多數字,好像在掉書袋,非也。其實仔細研究下這個出口結構,就知道:

中國和美國打貿易戰,其實只是中美以及中國貿易的一條支線而已。

 

美國跨國公司已經是一個獨立於美國的集團,中國和這個跨國集團的貿易,比明面上的中美貿易還要高(高出2倍),而且主要就是服務貿易。

 

現在問題來了:中美打貿易戰,但是中國和美國的跨國公司集團打了貿易戰了嗎?並沒有。

 

美國的困難就不一樣了——它現在不僅要和中國打貿易戰,也要和它自己的跨國公司打,屬於是兩線作戰。

 

實際上,按照特朗普的邏輯,以及美國當前財政與經濟的現狀,美國和自己跨國公司的貿易戰才是主線——這些公司能回來自然好,回不來,也就是收不上稅,那不如把它們搞個稀巴爛。

 

為啥呢?因為美國的跨國公司,特別是提供科技、服務、金融的公司,不是特朗普的票倉,是民主黨的票倉,這些公司之所以能逃稅,和民主黨這些年的放縱,那關係也不淺。

 

其實吧,我們可以認為:特朗普要打擊的,恰好就是美國的“服務業全球化”。

因為服務業是最容易逃稅的,製造業、能源,以及農業,都跑不掉。

 

但是中國不一樣,中國的總出口,目前重心依然是“實物”,不是服務,中國的跨國企業現在還是以國企為主,沒有美國那樣的“跨國公司集團”——沒有這種逃稅的豪強。

美國現在打擊這些豪強、斷供服務業,中國還有一筆賬算,就是趁此機會給咱自己的產業升級,讓服務業(也就是科技、金融)也變得和美國一樣強。

 

這裡面不清楚有沒有deepseek、哪吒2的刺激,但顯然,中國科技、媒體公司提供服務的水準並不差,只不過在金融方面確實不如美元體系厲害。(但美元體系厲害的代價,就是容易導致產業空心化,這也是個雙刃劍。)

 

再看中國內部,我們知道,疫情以來,最大的危機,是房地產不行了,連帶著地方的“土地財政”搞不下去。

 

這個影響我這裡時間關係就不詳談,但總體的效應很清楚:土地相關的財源,是地方最重要的財源,現在沒有房地產支撐,咱們的財政,自然也會吃緊。

 

現在地方的最大的問題,除了債務,就是怎麼搞新的稅源。這個稅源是什麼?按照營改增的邏輯,不管啥產業,稅收要想留在地方政府,還得是服務業,因為製造業的大部分稅收,是歸中央財政的(這就是分稅制和營改增的邏輯)。

 

所以,和美國打關稅戰,也可以變相刺激地方深挖“服務業”,把美國出口服務業的那部分給儘量補上。

 

當然,能不能補上、怎麼“深挖服務業”,和特朗普用關稅增補財政的理論一樣,也是預想,是未來才知道的事。

 

總之,中美關稅戰的底層邏輯,就是這樣的:

 

三大玩家:一是美國,二是美國的跨國集團,三是中國。

 

美國現在沒法對跨國集團徵稅,這些跨國公司提供全球化的服務,逃稅太容易了,所以美國財政有危機、債務要爆炸,因此美國主要打擊的對象,其實是自己的跨國集團。

 

美國跨國集團和中國的貿易額,其實已經超過了中美國家間正式的貿易額(超過了2倍)。這裡多說兩句,其實中美國家之間的關鍵貿易,還是晶片,也不多,大概300億美元,中國能不能取代,還得看咱科技上突破多大。

 

中國目前沒有和美國跨國集團打貿易戰,甚至可以說是盟友,但未來為了服務業升級,必然會逐漸排擠、取代美國這些跨國集團。

 

其實吧,當前全球三大經濟集團,中國、歐盟、美國,對跨國公司最友好的,還真就是中國。歐洲也在打擊跨國公司。

 

跨國公司的產業鏈、市場很大一部分也都在中國,它們對中國的依賴也很強。

 

所以,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魔幻的場景:美國對特斯拉、蘋果重拳出擊,但中國對特斯拉、蘋果反而友好以待。

 

很多人說,我們要幹美國,就要幹特斯拉、蘋果,不是的,特斯拉和蘋果,真不一定代表著美國政府以及特朗普的利益。

 

短期來看,中國和美國跨國集團沒有利益衝突;長期來看,這些跨國集團、國際化大富豪逃稅太厲害了,是所有政府以及平民老百姓的敵人。

 

其實吧,如果中美沒矛盾,那麼拜登的方案可能就會用上,也就是:大國聯手、全球治理跨國集團。

 

可惜啊,現在中美不對付。美歐哪怕自己搞聯合治理,沒中國參與,跨國集團依然可以四處逃稅。

 

最後,對咱中國人來說,關稅戰與貿易戰,還是可以樂觀點。

 

對美國,關稅戰本質上是一場“存量戰爭”,是對美國自己的服務業、特別是跨國集團提供的服務業進行一次財務整合,挽救美國的財政危機(以及美債危機)。

 

對中國,關稅戰本質上是一場“增量戰爭”,是要解決我們自己服務業不強、全球化與內需不足的危機,未來還是得搞新產業,搞服務業的替代。

 

總的來說,美國搞的這一波全球化,也算是給我們來了個“前車之鑒”:出海太成功,也不一定是好事,因為出海的跨國集團,逃稅太容易了,你收不上來稅、財政危機了,那就跟晚明一樣,什麼問題都出來了。

 

——這看著像是摸著美國過河,但何嘗不是摸著咱的大明過河呢?

 

管理署

一言以蔽之,管理就是化繁為簡,系統經營,講究效率,績效次之。管理署收集各種社會訊息供參考,一起改善管理效率和效績。

 

上載日期:2025.4.8

 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有得揀活動平台立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