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誌
日誌

新零售
互聯網的發展應該由上世紀說起,筆者還記得在八十年代理工學院讀書的時候才可以電腦聯網,用的是56k的電話線作連絡,而神劇「大時代」中飾演方展博的劉青雲和陳滔滔的林保怡便是用電腦溝通,用草船借箭破了陳萬賢(江毅)的鐵索連舟(股票互控)的股票集團,而2000年科網時代,很多.com公司湧現,只要吸引到眼球便有資金飛身撲上要入股,到頭來南柯一夢,很多朋友打回原形。要經歷十多年苦苦的幹,今天才可以發揮概念性的B to B,B to C,C to C或 online to offline 等,有實質的例子平反互聯網並不是泡沫,而是需要時間...

會議室最重要的人
這幾年世界被互聯網和新經濟巔覆得令人手足無措,傳統行業的領導人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變化,實體店被虛擬店取代,投放傳統媒體增加不了銷售,令領導人招架不了,查實我們只是被表象迷惑了,這些也是次要的,回歸重點也是產品和服務而已。 作為全球新經濟的一哥Amazon亞馬遜公司,主席貝佐斯每次開會都要留一張空椅子給「會議室最重要的人」,這個人就是「顧客」,所以主席有個外號便是:「empty chair」,他如比尊重顧客,才能贏得超高人氣的顧客滿意度。 他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顧客分析系統,每分每秒都精准分析...

電視台的固有思維
有些東西在我們出生的第一天已經存在,我們便以為是理所當然,雖然馬車被汽車淘汰了,人們仍然習慣地說「馬路」而不是車路,汽車從發明到取代汽車也花了幾十年時間,若在一九零零年以前,有人說汽車會完勝馬車一樣,當時的人也會半信半疑,因為無論車廂的整潔度和速度,汽車都遠遠落後於馬車。 將時針撥至三年前,筆者和國內導演飯聚時,導演一臉肯定地說:「電視台在未來十年間將會被淘汰。」筆者天真地表示應該不可能吧,因為電視是陪伴筆者成長的東西,還未作好心理準備迎接新媒體,心情應該和一百多年前...

網路經濟的新意識形態
現在你問十多歲的中學生:「畢業以後最想從事什麼行業?」,相信大部分都會說想成為網紅KOL(Key Opinion Leader),因為KOL儼如明星一樣受萬人愛戴,活在歡呼和掌聲之中,好生令人羡慕 。 有一個電視和電影的劇透專家的名字叫《谷阿莫》,他從2015年1月份開始第一次作廣播,五分鐘看完熱門韓劇《皮諾丘(電現劇)》,在短短的一個月之內累積了46萬的粉絲按讚,然後人數直線上升至幾百萬,這個三十歲的台灣男生成為由中國《互聯網週刊》公佈2015年的中國網絡紅人榜的第二十三位,一個沒有什麼背境,只是光靠一雙嘴皮,面孔...

網路領先者-黃賭毒
能夠不靠暴力或體力去犯罪的人其智商一定較普通人為高,有些喜歡尋找刺激,認為做一些法制不容許的事情,又沒有被執法機構抓住是很好玩的東西,膽子沒有那麼大的便鑽法律的灰色地帶,Uber便是最好例子,每個城市都訂明商用車輛需要發牌程序,計程車需要付牌費才可經營,高峰期市區牌價高達七百萬港元,在一個最資本主義的社會,成交的價格便是市場價格,顧客不應對這個牌價置喙,反而應該有權去表達車資的合理性,作為世界的大城市,交通費應該是全球算是偏低的,每一類型的公共交通工具都有不同目標顧客,巴士和...

城市變賣實體店
中國北方人稱「市集」而南方人謂「趁墟」,幾百年前並不是每天營業,而是在農作物豐收時間,才把過剩物資拿出來賣,繼而發展定期可能每逢初一、十五才有墟期,近一百年再發展成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,是物資豐盛、國泰民安的表現。 從前策劃購物中心有一個不成文的黃金比例,即三分一是餐飲、三分是購物和三分一是消閒娛樂,近年在電商衝擊之下,購物中以已不是購物為主,在香港可能還感受不到,因為香港是落後國內幾年,香港人聽來會不舒服,但事物的發展不能以個人喜惡去定奪,網購和移動支付的確較他們遜...